铂程斋--【浮世汇182】团与洋人战,伤毙者以童子最多

xilei 发布于 2020-5-31 8:52:00


【1】@赵丹赵丹喵

离婚冷静期,其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婚姻这种制度,本来就不是歌颂爱情的终局,而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想象与创造。

一个社会主流的婚姻制度,是跟社会当时的生产力需要息息相关的。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主要来自于人的体力,再加上医学不发达,女性生产的风险很大。所以后代的数量,尤其是男丁的数量是极其关键的。所以拥有资源的男性都想多取几个老婆,为自己多繁衍后代,增加自己家族创造财富的能力。

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让“智力”取代了“体力”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现代人类在社会能占有多少财富,智力的因素也远远超过了体力。所以后代的数量没那么重要,智商和能力才是家庭致富的途径,因此需要对后代进行精细培养和教育。这时候娶太多老婆多繁衍就没太大意义了,挑选一个智商、性情都匹配的伴侣,合力培养出一个聪明优秀的后代,才是现代人的首要目的。

往大了说,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科技。每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优秀的人才,而不是嗷嗷待哺的底层劳动力(也许沙特这种靠天吃饭的无所谓)。所以大部分国家都会鼓励一夫一妻优生优育,人类也彻底告别了一夫多妻制这种已经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

但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想这么多的,哪种婚姻制度更适合社会发展,跟他们有啥关系?为了让人们更愿意从一夫多妻过渡到一夫一妻,而且彻底改变人们对后代的生育和培养观念,一夫一妻制被打上了“真爱永恒”的神圣标签。

除此以外,人们从氏族群居的封建社会,过渡到人口密集但彼此孤立的现代社会,脱离了小群体封闭价值观的“孤独感”,本就是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最大的挑战。“爱情”就是在这时一个恰到好处的创造。它让人觉得,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得了灵魂伴侣便可以不再孤独。所以“爱情”只有在进入现代文明后才变得尤为重要,人们一方面觉得自己精神更自由了,在寻找伴侣时更看重灵魂的契合。主流文化也顺水推舟,给“婚姻”这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赋予了“见证永恒爱情”的意义。

刚刚说了生产力变化、大众心理的转变,“婚姻”作为一种大众想象,另外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资本的运作——比如说钻石产业和婚庆产业,通过铺天盖地的营销广告,将结婚变成了人生中一个如此神圣而美好的环节。人们总是愿意为了美好的概念买单,也心甘情愿落入了消费的陷阱。

说了这么多,可以暂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婚姻的本质是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上消费主义社会的助攻,而被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它不仅压迫女人,也束缚男人,它将个体的人逼到了一个小小的框架里,告诉你必须要符合这套规范,你才能过上满意的人生,根本就与个人的自由毫无关系。

理解了这个视角,“离婚冷静期”的目的就显露无疑了。只有稳定的结婚率才可以有稳定的人口产出,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下一代的优秀人才。国家未来的发展是每一任当权者最在乎的事情,其实手握权力的人往往视角很单一,很容易将“发展”作为唯一目标。但社会在集体上,可能在“发展”、“自由”、“多元”种种互相矛盾的价值里,有自己的偏好和选择。这也就是政治的意义——让社会的价值选择可以体现在当权者的制度设计上。

那“离婚冷静期”在大幅民意反对的情况下依然通过,只能说明我们社会的价值选择,在现在的制度下,不能反映到规范的设计中。这点就不多谈了。

说回婚姻——那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到底要如何看待“婚姻”这件事?看破了它的本质,就要选择反婚反育吗?

这一点我最近几年也思考很多,跟男友在一起三年了,“婚姻到底有什么意义”开始成为我们聊得越来越多的话题,这里也只能提供一点个人思路。

理解了婚姻本质上是一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想象,最起码可以让我们意识到——人不是一定要结婚的,不结婚真的没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不结婚就是找不到真爱,但其实“真爱”这个概念,本来也就是进入现代社会后,孤单的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真的是从小爱情故事看多了,永远都带着对完美爱情的想象生活。我们先假设,因为某种神奇的宇宙法则的运作,茫茫人海中的确有一个人是与我们完美契合、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伴侣。可一个人一生才能遇到多少人呢?就算一个人耗费全部的生命力量,去寻找这个灵魂伴侣,找到的概率又有多少呢?

仔细想一想就知道,真的遇到一个“完美伴侣”,是百分之百的小概率事件,也许跟中彩票差不多。但区别在于,我们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中彩票是小概率事件,因此不会每天幻想着中彩票,并将中彩票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可对待爱情与婚姻,却一直满怀希望的等待。

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不仅会一直影响我们的自我判断,认为我们的人生不够完美,容易陷入抑郁和消沉的情绪,更会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比如说你找到一个契合度有70%的人,在普通人拿的爱情剧本已经很幸运了,但如果你一直执着要有一个100%完美的恋人,会让你总是关注这个人的缺点,拒绝承认对方是一个不完美的存在,导致两个人的冲突和矛盾反过来家具了,这段亲密关系可能就会愈发地艰难。

也许我们终究要意识到的是——亲密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不是一个一锤定音一生永恒的概念。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亲密连结,那种生命的契合,是一种当下的美好的状态,是上天赐给你在此时此刻享受的礼物。因为人的心境是时刻在变的,与伴侣之间的亲密连结也注定不是稳定态,结婚时不离不弃的誓言,从人的大脑的生理运作本能来分析,本来就不可能持续一生。

可人生最大的苦,就来自于“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正是因为我们期望永恒的爱情,永远稳定的亲密关系,我们才因为爱情和婚姻中的不幸而痛苦万分,甚至怀疑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个体人类走向幸福的第一步,是先拥有这种觉知,意识到“结婚”和“爱情”都只是一种想象,并不是什么客观存在、注定要拥有的东西。

只有先抛弃了这种想象,我们才能从一个更高的尺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爱情是一种体验,如同你吃到一个美味的冰淇淋,看了一场让你哭泣的电影,或者遇见一场让你记了很久的风景。你不会因为这些体验的消失而感到痛苦绝望,而是意识到,若曾经经历过,那便是一种幸运。但若还未偿经历,人生值得探索的事情还有千万种,你完全有可能获得超越了爱情的其他美好体验。

**

我跟男友之间的共识是,我们相爱,是为了只有我们两个在一起,才能为彼此创造的那种独一无二的体验。我们不是一定要死守着一个人、或者一段关系,而是为了自己可以充分从这段关系中收获美丽的心情。有了这种共识,我们才会将两个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爱情中的创造里。为了创造美好的体验,我们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倾听对方、愿意尝试新的事物,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自己的人生。

至于婚姻,如果有基于社会规范的客观需要(买房交税移民工作),我们可以结婚,但我们都知道,结婚这个形式不代表我们会拥有永恒的亲密关系,也不保证我们能一直为彼此创造美好的体验。创造来自于清醒的自我觉知,和不断探索新世界的努力,并不是结婚这个“概念”可以赋予我们的。

但是,我们并不排斥借助婚姻这个“概念”,来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体验。我们一起幻想过很多次,如果以后要办一场婚礼,应该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邀请最熟悉亲密的朋友家人,设计一些美好独特的创意,为大家和我们创造一个沉浸式的愉悦体验。在一场以“体验”为核心的婚礼上,物质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因为物质未必能创造发自内心的快乐。

不知不觉写了好长,最后送给所有人一些祝福吧。

愿你们不必认为结婚是一件一定要完成的事,愿你们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不结婚的自由,用内心最坚固的堡垒来抵抗规范与文化的侵扰。

若你们选择婚姻,愿你们能在人类这种最特殊的连结形式上,不断创造出此生最美好的体验,让你们在渐渐老去时有回忆可以发笑。

但若时过境迁,你们失去了曾经的美好,亲密连结变得摇摇欲坠,也愿你们意识到,在注定要频繁变化的人生旅程里,这些都没什么。愿你们意识到没有什么是注定永恒的,你们何其幸运,能在记忆里拥有过这些美好。

也愿你们,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意识到,如同万事万物一样,爱情和婚姻是一种美好的可能性,也是一种痛苦的可能性。因此不必执着,若你两者都还未体验过,那恭喜你,你还有大把的生命可以去体验其他多种形式的美好。

 

 

【2】@正宗沙木研

我看大家都在关注协议离婚新增离婚冷静期的事,很少人注意到诉讼离婚规定中新增一款“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这一条看似增加了一种法定离婚理由(原先明文规定了重婚或与他人同居等几种法定离婚理由),极具迷惑性,让人以为二次诉讼离婚成功可能性比原先变大了。

但实际上以往司法实践中普遍做法是第一次诉讼离婚判决不离后过六个月就可再次起诉,二次起诉基本都会判离,不管有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定离婚理由。我现在不确定今后因为该新规定出台后是不是会实质上改变以往的通常做法,我觉得有较大可能,因为若它无意改变以往通行做法,大可不必做此规定,或者将规定的“期限”定为与以往司法实践一致的六个月。若不幸如我所言,则该规定相比于离婚冷静期危害显然更大:它实质上延长了原先第二次起诉离婚的期限要求,该期限(第一次诉讼离婚后一年)比所谓离婚冷静期长的多;有“分居”的条件,这就存在证明的问题。

讲真,你要不是:一懂相关法律知识、二有一定司法实践经验、三还得脑子会转弯,三者缺一不可,你都会以为这款新规是好事,让二次诉讼离婚相对以前变容易了,完全发现不了里面的陷阱。

总之,相对离婚冷静期,该规定有可能会给诉讼离婚设置更高更严苛的门槛。实际上,协议离婚大多数还算相对“和平分手”,离婚紧迫性一般没那么高,而诉讼离婚背后则往往藏着许多风险和危机,有许多一见面就会大打出手,每多一道程序、每拖延一点时间,一方乃至双方的人身财产乃至生命风险都有可能增加。

这么说吧,如果离婚冷静期是在你身上咬了一口,那么上述新规有可能把你截肢。但愿我理解错误或者夸大其词。

再补充两个知识点:
一、以往现实中诉讼离婚第一次起诉的,除了符合法律明文规定的离婚事由(需要证明),基本上都是判决不离的。而民诉法规定,“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本来也没明确规定说二次诉讼就要判离婚,但随着司法的长期实践,法官的惰性、求稳、随大流等心理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惯例:第一次诉讼离婚原则上都判决不离;六个月后第二次诉讼原则上都判决准予离婚。
二、或许有人坚持认为上述“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的规定还是存在好处的,万一就是有人第一次诉讼离婚后分居满一年后第二次起诉离婚援引新规成功离婚的呢?那我提醒你注意,法律还有一条规定“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应当允许离婚(但以往援引这一条款离成功的不多,就是因为证明起来难度大),这一规定新旧法并无差异。好,那么你可以分析一下,“分居满二年”和“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一年”是什么关系,除非你在第一次判决不离时还没有分居满一年(这个可能性本就不大),否则完全可以通过证明分居已经满二年(如果可以证明的话),也就不需要援引“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一年”的规定,因此,只有同时满足(一)能够证明第一次诉讼判决不准离婚后分居满一年但总的分居时间却又不满二年(二)法院又不准备按以往通常做法二次诉讼判离,援引该条新规才在逻辑上有意义。这个可能性有多大?我觉得很小。

 

 

【3】李海鹏  

有意思,这么大的事儿没看见谁聊,原来一直没整明白的房屋产权70年或50年到期之后怎么办的问题,不声不响的,民法典刚刚给你整明白了,自动续期后面加上了续期费用。没理解错的话,就是你买了房,美滋滋地住进去了,然后国家来了,它还是房东,你这还是租的。或者说你花了好多年努力支付了全款,人家说你这还是首付,说这是涸泽而渔,不算过分吧?

 

 

【4】@雪猹

老家武汉的小姨昨天凌晨去世了,脑溢血。

小姨年纪不大,还不到六十,因为小姨夫去世更早,守寡多年,育有一女,生活倒也还过得去。

前天凌晨突发脑溢血,早上六点送到武汉某大医院。

医院收治后仅做了常规检查,因为脑溢血需要做开颅手术,「根据规定,该类手术必须要先做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才能做手术」。

于是小姨在急诊室从早上六点一直躺到下午三点,躺到血压下降瞳孔放大,也没有等到有人来做核酸检测。

实际上,小姨一周前刚做完核酸检测,但送到医院时正好是第八天,医院要求「必须七天内的检测结果」。

医生还说了句让人好气又好笑的话:「要是昨天来就好了」。

但即使是昨天来也没用,因为后来了解到,「非本院的核酸检测结果不予承认,必须在本院进行重新检测」。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正好遇到另一个有医疗系统关系的朋友也在医院就诊从而找了熟人帮忙协调了一下,都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等到检测。

但为时已晚,等做完核酸检测,出了阴性结果,开颅手术已经来不及,只能用微创进行引流将脑部积血放出。

做完微创,小姨已经不省人事,处于深度昏迷。

医生说,剩下的只能看她自身的意识能不能挺过来,但就算能挺过来,大概率可能也是植物人,因为积血时间太长,压迫了脑部神经等各种部位(具体医学名词我记不住),很难挽回。

最终权衡之下家人无奈签了放弃治疗的声明。

说这些并不是怪谁或者抱怨什么,医院的规定没什么大错,医护人员前段时间也很辛苦担了很大的风险,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赶上了这么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个体又有什么办法呢?

只是想到,这姑且是武汉疫情基本恢复的情况下,那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这样的次生伤害又该有多少?

时代的灰尘,说出来轻松,压到自己肩上才体会到沉重如山。

不惜一切代价,喊起来威武雄壮,别忘了我们都可能是那个代价。

希望大家和大家的家人一切都好好的🙏

 

 

【5】@李海鹏

看视频那个美国警察似乎缺乏正常的人性,正像拍摄视频的路人说的那样,他在享受自己的暴行,他的姿体语言淡定而疯狂,在杀死别人的时候感到得意、自信、满足。这件事本身足以激起广泛的愤怒,但更关键处还在于他有没有大哥,保护人,如果有,他的大哥是谁,相信美国媒体也会聚焦于此。他的缺乏人性的行为,是完全个人的、突发的,还是长期的、受到纵容的?甚至是有结构性的背景?如果他有着某个潜在保护人,是警察局长之类的,那就是极其严重的问题,表明美国警察系统出现巨大漏洞。如果他的行为,被证明与特朗普的意识形态相关,那这就是这个地球上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了。事实就是,缺乏人性的人总是有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是受到限制乃至惩罚,还是受到纵容乃至鼓励。如果历史是一场斗争,那么它有时是阶级斗争,有时是性别斗争,有时是种族斗争,有时是国家斗争,可是真正的斗争是这些吗?观念总是变的,观念总是某种想象,但是人性始终如一,反人性也始终如一。真正的斗争,永远存在的斗争,我一直相信,是有人性的人与缺乏人性的人的斗争。有的人的感受力是异常的,有的人的认知是异常的,有的人的权力欲是异常的,有的人的快感来源是异常的,等等,真正可怕的事情,对美国人民来说,对全世界上的每个人来说,就是掌握无上权柄的那个人也是异常的,是这个警察的同类,也是缺乏人性的人。现在还不能说缺乏正常人性的的大哥们会毁灭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已经把这个世界弄得非常危险了。

 

 

【6】@赵丹赵丹喵

谴责黑人游行示威中的暴力行为,本质上是对于失去秩序的一种恐惧。

其实大部分人都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看得无比重要,但秩序是用什么换来的呢?是个体让渡想干嘛干嘛的自由,让公权力来制定规则换来的。社会契约论就是这个意思。

但问题是,大部分人看待“契约”都只能以自己的视角出发。比如说从守法白人的视角看,自己遵守了一切对自由的限制,也得到了来自公权力的保护,那的确是这些打砸抢的黑人破坏了这种秩序,违背了社会契约。

但从黑人的视角看,契约是黑人和政府之间的。黑人同所有公民一样让渡了自由,但是政府却不守规则对黑人执法时额外粗暴,黑人遭遇了系统性的歧视与暴力。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政府没有履行契约,他们也没有必要再让渡自由,反而需要通过“我也要撕毁契约”的方式,来逼迫公权力改变自身的行为。

所以一昧谴责游行示威中的暴力行为,就是忽略了问题的本质——是美国警察代表的政府一方,先撕毁了契约。一些黑人以外的群体理解不了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视角,无法对黑人的遭遇感到共情。也根本看不见,站在黑人的角度看,美国政府的的确确是违反了契约。

但是生活在现代公民社会,我们必须要理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契约精神影响着我们所有人。即使政府只对一个群体撕毁契约,如果这种针对性不公一直得不到解决的话,那遭受公权力打压的群体,进行暴力反抗是一种必然结果。这种暴力会冲击现有的社会秩序,从而影响所有人。

换句话说,你不能指望遭受系统性歧视和不公正的群体,那些被公权力撕毁契约的群体,会永远忍下去。他们总会反抗的,自古至今都是如此。一个从根源上不平等的社会,是不可能获得所有人都希望得到的秩序与和平的。

另外一个更强有力的理由是——政府能对这个群体撕毁契约,怎么就不能有一天对你撕毁契约呢?与其指责被违反契约的人大惊小怪,与其事不关己一般谴责那些维护自己权利的人,是不是更应该反思,凭什么这个政府可以撕毁与他人的契约呢?

现代社会的本质,是公权与私权之间的妥协,是所有公民联合起来,去监督那个手里有剑的人,确保它不会破坏规则,将剑挥向手无寸铁的人。持剑者的权力来自于民众,也应该受到民众的监督。

评判游行中暴行的“对”和“错”,站队是否要“谴责”,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些命题存在的前提,是那套契约依然生效,那先违反契约的人,自然要受到谴责。可当美国政府违反契约时,黑人要使用什么手段才能让政府回到契约的界限之内?这是契约本身没有规定的,也许只能回到一个契约存在之前的混乱状态,回归到人类最原始的暴力争斗,才能得到答案。

我们习惯了现代社会的秩序与和平,没有人想看到游行暴力打砸抢的存在。可维护社会秩序要直接找到本质问题,就是确保执行秩序的公权力,不要越权越界,否则这套秩序本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有人都会遭殃。秩序是政府和公民共同的约定,不是只有公民听话才叫秩序。政府任何的越界行为都会牵涉所有人。

至于政府的何种行为算越界,那就是宪法领域的问题了。但具体到警察对黑人的暴力执法上,这几年看过太多的学术研究和资料,这种系统性不公是的确存在的。再往深了说,警察对黑人格外警惕,又跟黑人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犯罪率有关,which是一个通过各种手段都无法彻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且完全不能归因到黑人自己的文化特性上,而是有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存在。具体的这方面的研究实在太多了。

所以一切问题都还是要回归到平等两个字之上——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这需要深入的思考、大量的研究和广泛的社会讨论,甚至需要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变革,可这些在现在意识形态日益极端化的社会很难做到。

暴力反抗和谴责暴行总是最直观的答案,可这些冲突过后,人类还是固守在自己的视角里,无法与人共情。但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总是相似的,希望我们都能从大洋彼岸这些冲突中,学到点什么。

 

 

【7】补课老师今正疯  

看了腾讯贵圈的一篇采访,内心难受了。他们以最近某音某手走红lowlow的土味剧场为切入点谈了流量跟幕后制作的问题。
全篇短视频制作人都在说:
“不要讲逻辑,观众不需要高级的东西”
“不要教育引领观众,尽可能满足他们”
“观众们很懒,别让他们动脑“
“观众没有耐性,让他们爽了就行”
......
当记者问到这属不属于一种退步的时候,幕后制作者们纷纷表示“毋庸置疑”。
所有创作者都在向市场环境妥协。编剧被教导“要抛弃自己喜欢的、想表达的、做观众们喜欢看的”。他们一边在进行创作,一边对自己创作出来的东西万分鄙夷——
“难受是常态”
“因为太丢脸从不在朋友圈提起”
大家都在讲用户下沉,沉着沉着大家都趴在地上不起来了。创作者并不是带着热爱进行创作,每天都在撕裂。创作者本该进行引导方向,这是创作者的责任。可是没有办法,大家总要生活,总要生存下去啊!
再怎么想,可能都是我们的错。“资本认可的是市场,而不是内容”,所以喜欢不要默默喜欢,再怎么说也给好的作品点个赞,让好的内容能靠这些获得市场的青睐吧!

 

 

【8】陆大鹏Hans  

最近在读一本研究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著名的社交女王Marie von Radziwill的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有德国人鼓吹德国的军力无敌,英法不堪一击。Radziwill侯爵夫人说:“德国在物质上确实很强,但德国人缺乏原创性。他们是一流的模仿者,但没有一样东西是他们发明的。谦虚一点对德国人有好处。”

Radziwill侯爵夫人对威廉二世评价很低,但说:下一任可能更差。

 

【9】@稍息8号

看完了美国夫人结局,七味陈杂。

菲莉丝不惜背叛自己的性别群体,帮着男权反女权,努力了好几年,不过是想通过打反女权牌迎合保守势力,进而为自己谋一个政治前程,她兢兢业业好几年,获得了不小的影响力,也确实押对了宝,她选择支持的候选人当上了总统。

她以为她的支持、她交出去的邮寄名单能给自己换来一个内阁的职位,可惜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句电话里轻飘飘的“谢谢”。

竹   篮   打   水   一   场   空。

男人怎么会让女人赢呢?

不管是女权主义者寄望的左派男总统,还是“家庭主妇”们寄望的右派男总统,都玩弄着女人们的支持,在可以利用的时候利用到极致,用完以后毫无负担地背叛,除了愤怒和倒退,她们什么也得不到。

女权主义者们输了,里根上台,自由主义黄金时代结束了,此后她们再也没有获得过当时的政治影响力。

菲莉丝也输了,忙忙碌碌好几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她还是只能做一个在家里削皮准备晚餐的家庭妇女。

只有吃女人吃的满嘴流油的男人们赢了。

我本以为这部剧是在告诉女权主义者们警惕女伥,到了结局我才知道不是,它在告诉女性,不要相信男人,不要相信任何男人,不要相信满嘴自由平等的男人,也不要相信满嘴家庭责任的男人,无论男人怎样勾心斗角、争来斗去,他们都一致地利用和背叛女人。

从来就没有什么he for she,除了she for she,我们别无选择。

 

【10】@臆想图志 

帆背鳄

2005年德里克•冯•沙索在刚果丛林中发现的一种小鳄鱼,这种鳄鱼成年的长度为80cm,幼年时期为5cm,很多个体可以被人类轻易的拿在手上,目前没有发现超过80cm的个体,但因为这种动物极为警觉,人类无法轻易接触到,目前观察到的样本数量较少,并不清楚它的习性,有认为这种动物可能与白垩纪时期的棘背龙存在某种联系,特别是它特有的背帆,特别是两者都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

在刚果当地传说中,这种动物似乎与雷雨、洪水有关,并且存在着能够食人的巨大个体,当地人将其视为水之精灵,会制作它的拟兽面具,面具面孔朝向天空,只有面具舞者弯腰时,人们才可以看见面具的形象。在举行仪式时佩戴着跳舞,并用兽肉向它献祭,祈求风调雨顺。

不过因为身患疟疾不治,德里克•冯•沙索并没有将发现的个体样本带回欧洲,只传回了部分照片,同行的研究员因为被刚果官员索贿不成,人被拘押15天,行李被扣押无法取回,之后有研究者再该地区去寻找,但至今没有找到活体或者骨骼样本。

 

【11】@张宏杰

团与洋人战,伤毙者以童子最多,年壮者次之,所谓老师、师兄者,受伤甚少。传言童子法力小,故多伤亡。年壮者法力不一,故有伤、有不伤。老师、师兄则多神术,枪弹炮弹近身则循衣而下,故无伤。人多信之。有观其后者,归语人曰,临阵以童子为前队,年壮者居中,老师、师兄在后督战,见前队倒毙即反奔。

 

 

来源:新浪微博 由 喷嚏网 综合整理 

 

【无需App在移动设备上看喷嚏】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喷嚏网址即可:www.dapenti.com ,推荐chrome浏览器。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登陆
蜀ICP备11003155号-1 有害信息举报

特别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