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程斋--【浮世汇192】我觉得我的家乡像一个病人,生病了就应该去医治

xilei 发布于 2020-6-27 10:02:00


【1】荣大一姐

新华社对最近冒名上大学的事情发了一个锐评,“冒名顶替上大学,必须查到一个个具体的责任人”。但这种案件通常的结局是,即便查到一个个具体的责任人,受害人追索权利补偿也往往非常无力。

无力并不是当地公安机关不作为或者法院懒政,而是从根本上来说,我国法律就没有“保护公民受教育权”的具体保障条款。涉及冒名顶替案件的审理基本全部是以“伪造、变造国家机关证件”,或者“侵害受害人姓名权”来定罪和对受害人做补偿。

但这些罪名与案件中受害人最真实和最严重的受教育权被剥夺,都没有关系,于是导致所有的冒名顶替案件,都留下一个共同的遗憾:那些被偷走的人生,无人负责。

唯一一个例外是2001年的“齐玉苓案”。

这个案件本身案情并不复杂,无非是家庭环境略好的陈晓琪同学,截走了穷孩子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冒名顶替上了学,而穷孩子就此一生改变,只能挣扎求生。

这个案子被为“21世纪宪法第一案”,是因为当时最高法院针对齐玉苓案出过一个批复。

批复的内容是:

“经研究,我们认为,根据本案事实,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这里的关键词是“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但是民法通则中并没有“受教育权”的概念,所以此前地方法院审理齐玉苓案件时,只支持了她的“姓名权”被侵害,而无法对她要求的“受教育权”被侵害做出补偿。

最高法院的这一解释,第一次将宪法引入了司法,确定和践行了公民基本权利受保护这一宪法原则,使长期以来只在宣传中发挥作用的宪法走下神坛,成为普通人争取权利的工具。之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照《宪法》第46条“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

从传统理论上讲,宪法是用来规范国家权力的,最高法院这一解释,让法院根据宪法来审查或考量政府行为是否侵害公民基本权利成为可能。因此,司法界和媒体立刻热情洋溢的把“齐玉苓案”与美国的“马伯利诉麦迪逊案”做比较,认为最高法院的解释,撬动了“宪法司法化”的第一块砖,将成为中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走上司法独立、宪政改革的起点。

2001年8月,最高法院民一庭庭长的黄松有在《人民法院报》专门就“齐玉苓案”撰文《宪法司法化及其意义》,指出我国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的基本权利有相当一部分在司法实践中长期处于“睡眠”或“半睡眠”状态,该批复首次打破了“沉默”,“开创了法院保护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的基本权利之先河”。

热情的背后,还有中国1999年开始的新一轮司法改革的新气象,差不多同一时期,“2000式审判服”惊艳露面,一改过去军服和肩章的政治化特征,中国司法似乎正在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

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热情。

据《南方周末》报道,有关“齐案”的司法解释出台不久,最高法院就有内部通知,称“下不为例”。在执行层面,“齐玉苓案”虽然惊动最高法院搬出“宪法”,判定原告受教育的“宪法权利”被侵害,但最终实行的仍然是“民事赔偿”。

而虽然此后几年,宪法权利案件有过短暂的风起云涌,出现过“三名高中生诉教育部高考分数线不统一案”、“蒋韬诉银行招工身高歧视案”、“周香华诉男女退休年龄不同案”等追求宪法规定的平等权案件,却基本都不了了之。

“齐玉苓案”最终成为中国宪法案的绝唱。

2008年,最高法院发布公告,废止了关于齐玉苓案的司法解释。甚至连废止理由都没有,只写了“已停止适用”。曾为“齐案”叫好的黄松有也在这一年因贪腐被纪检部门带走调查。

事后看,妄图以一个不起眼的案件推动中国宪政改革简直是一个堂吉柯德般的尝试,其结局几乎在一开始已经注定。

但齐玉苓案之后没有解决的问题今天仍然存在,那就是:公民的宪法权利遭到侵犯时,到哪里寻找救济途径?谁该为公民的宪法权利承担责任?目前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有18项,有具体的法律保障的只有9项,剩下的9项权利怎么保障?

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不管舆论对案件的关注度有多高,不管如新华社所评,追责的人有多全,所有冒名顶替上学案件的遗憾都仍然无法解决。



 

 

【2】@六神磊磊

说被顶替的苟晶“没有肚量”。这种人应该用哪四个字回应呢?

 

 

【3】熊阿姨

连看了几条苟晶的视频采访,她真的很厉害,不卑不亢,很多新闻当事人会因悲愤而情绪失控,或没法用条理清晰的文字表达诉求,或必须需要借助第三方来发声最后又被第三方挟持……苟晶的文字,和对着镜头的口头讲述,每一次都很文从句顺。她的情感是具体的、真切的,「我的老师突然也这么苍老了,真的是很心疼很心疼」、「(看到老师女儿的照片有5分相似),心里是猛然一抖的感觉,就是这一份相似,我或许是老早被选中了」。

但同时也柔中带刚,「老师请你不要为难我」、「我也是山东人。但我觉得我的家乡像一个病人,生病了就应该去医治」、「我已皈依佛门,看淡了生死,请别用亲情、友情等牵连给我来硬的」。

不知道从那所湖北中专退学之后的这些年,苟晶都经历了什么。已经有人丧事喜办,把她树立成中国电商草根创业的成功学故事了,可跑业务做推销,怎么可能是愉快的:她怎么接受自己的落差,她阶级跃升的道路要比那些当教授当干部的同班同学艰苦多少?她说自己不是针对老师一个人,是背后的利益链条,那她发帖之前应该已经预知到眼下的种种麻烦了——她在商场里是不是早已经历练过更难缠的事情?把她磨炼成现在这个谈吐和性格的经历,绝不可会是一句鸡汤就能概括的。

 

【4】@李海鹏

科举是一个选官制度,儒家是半宗教性质的半国教;科考舞弊,是皇家选官程序的舞弊,也是对意识形态之本的冒犯。高考是民事的,科举是官事的,高考是世俗的,科举是经文的。公平,不仅有其定义,还有其本质,古代严厉惩罚科考舞弊,其实质是对侵犯皇帝的利益和信仰的行为进行惩罚,符合公平的定义,却不能体现公平的本质。科举是对贵族阶层的天才的、终极的一击,消灭了任何制衡独裁的可能性,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天下从此是一人之天下而已,不能革新,只能推翻。同时,平民子弟受惠于科举,阶层跃迁,做出成就,也并不能说明科举就是好的,或是善的,它并没有可资比较的同类项。总之,我觉得任何“我们古代其实还好”的想法都有点儿可怕,因为其一,古代不好,不存在实质公平;其二,“古代”这玩意是有意志的,你觉得它还好,它也想重来,真来了会特别吓人,就叫封建的现代化。 

 

【5】@caoz

怀怀旧,我们当年高考之前,文科班有个很不错的保送名额,南开大学好像是个很好的专业,天津人恋家,那时候也没互联网,天津人觉得南开大学可好了。我以为是文科班成绩最好的姑娘肯定保送了,我去祝贺人家,人家说怎么可能么,旁边另一个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我当时傻傻的还好奇,问是谁保送了,结果说出来成绩上另一个成绩一般的女生,我说怎么也轮不到她吧。 嗯,保送的那个姑娘她爹时任天津副市长。

所以大人物让孩子进名校方法多了去了,不用改名换姓,昂首挺胸的进。至于这种最终会挤掉谁,谁知道呢。

若干年后,看时事新闻,那姑娘她爹宋平顺跳楼自杀,查出贪腐及各种作风问题,开除党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对不起,我就是这么不厚道。

 

【6】@Pessimists

看了好几天,作为山东人真的坐不住了。在上升通道封闭的地区,竞争受教育的机会,对山东和其他人口大省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我想想都会落泪。那他妈的是生存竞赛,是需要不要脸不要命不要原则地去争取的。去年看小欢喜的时候,我一边看一边呸,心想,北京孩子的故事有什么可演?他们考全班第一就能上北大,我们考全省前二十都不一定可以吧?我参加高考那年,山东有八十万考生,河南有一百万。千军万马背后,当时我在的省重点,已经有太多人优先占据了高考之外、不向常人开放的出路:保送、竞赛、出国、自主招生。这些项目丑闻丛生,我可以负责地说大程度取决于家庭背景而非个人成绩能力。而我现在的环境里,有多少认识的人是通过高考走到这一步的呢?又有多少人是在国内上过高中的呢?之前我哪会知道高考根本不是什么人生必经途径,而是最烂的一条,有那么多人是full of options的呢?那些被留下高考的人是真的无路可走了啊。我小时候一抱怨考试,我妈妈就说,女儿啊,多亏有考试,要不很多机会是根本轮不到我们的。我自己也不是self made,因而不敢想大批本来就比我有着更少更少更少的东西的人,连这唯一的出路都要被拿走。人间太糟太伤心了啊。

 

【7】@补果君

突然想起了和我爸妈一起赶庙会做生意的山东夫妇。在我高考前后,他们疯狂向我爸输出要提高警惕,防止被顶替。刚刚和爸爸提起这件事,才知道这夫妻两都是被“顶替”的!都是!

他们当年就发现了,但顶替者百般威胁,打击报复,软硬兼施。一个月后,男孩的父亲横死,死在对方请客的夜里,说是喝醉酒掉沟里摔坏,翻不过身淹死了。无处申冤,公安不管,对方说和解,给了三千多块钱。如此惊变,同村女孩的家人更不敢争,接受了六百块钱的“卖通知书钱”。

或许是同病相怜,两个人相约复读,但读了三个月又发现“自己不是自己”,考了也没用。至此,他们上学读书的路就被断送了,只能去学手艺。

跟人学厨师,自己开了小饭店,生活也渐渐好起来,但是随着顶替者毕业后,矛盾又开始了。对方要求他们搬走,或者回到村镇生活,还拿出“协议”来说事。他们不搬,店就成违章建筑被拆了。从此背负高额债务,只能远走他乡流浪,摆地摊还债过活,哪里有庙会就去哪里。

他们在山西和河北赶庙会,足足十四年。是扫黑除恶,夫妻两个才又回到山东,又开了个饭店。

顶替他们夫妻的,一个在体制内工作,风声紧的时候辞职了,现在干啥不知道。另外一个开野鸡医院。至于罩他们的“能人”,听说“和平落地”,退休了。顶替时间应该是95年或者96年。

以上不是讲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下午我为苟晶的事气得发抖,但现在知道这种事就发生在熟人身上,突然很茫然,很无力,因为我亲眼看着他们跑庙会,不敢回家,生活潦倒辛苦。那群一起做买卖的,谁能想到这对落魄的山东夫妻是成绩优异,该上大学的人呢?顶替者有权有势,轻易可以毁掉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甚至可能夺走一条无辜的命,更甚者,整个家族都在体制里,树大根深,还能够继续威胁你,该怎么办呢?

我想只有出台严厉的法律,或者最高法干脆出个司法解释,高考顶替流水线上的所有人,十年起步,严重的死刑。

正如他们觉得死亡能威胁人一样,我觉得死亡也能威胁他们。

 

【8】@四舍五的入

我06届河北高考考生,分数二本不够,复读,考上浙江一本大学,09年春,学校教导处严肃告诉我:河北有个学校学生和我学籍一样(好像那年刚刚要联网),所以我要证明我是我。学校告诉我,他们也没办法,唯一办法就是让顶替者退学。
顶替者彻底不理会我的诉求,报警也没用,高中班主任最后承认他知道这件事(他是操作者之一)。顶替者父母是银行高管,并威胁我:随便折腾,都没用。
那时候互联网不发达。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彻底绝望。最后我冒充南方周末记着打电话到高中,成功吓到班主任,最后顶替者主动退学事情才算结束。
目前我在杭州工作9年,并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体面工作。
真庆幸,没有留在河北。

 

【9】熊爸喵喵

看完了全部12集「隐秘的角落」,这是一部很难得的精制讲究,毫无土味,细节用心,所有演员演技都在线,且选角全部都恰当,不会让人看着出戏的好剧。(特别留意了一下选角导演叫李俊霆,他还饰演了剧中王瑶的弟弟。)

然而,最后两集把前面积累的所有好感都败光了。

原著的结局和人设无法拍出来就算了,因为只要不是外宾都能理解,文艺创作就是这么个环境,但我还是低估了这个环境的恶劣程度。

首先有很多集被剪掉很多,明显时长不一样(时长这个不确定,也许原本就是这样)。最后更是剪得支离破碎,拍的云山雾罩,全程打哑谜。

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原著的人设和结局。如果以现在的制作水准跟演员选择,能忠实原著地拍出来,这将是一部真正的神作,一部真正媲美顶级美剧英剧日剧韩剧水准的好剧。

中国观众真的是太可怜了。更可怜的是,可能有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样,并且训练成了条件反射性地为它说好话了。其实,就算有人戴着镣铐照样能把舞跳好,我们也不该指责嘲笑那些埋怨镣铐的人。

毕竟,跳舞本来就不该戴着镣铐啊。

 

【10】@张颂文

一觉睡醒看到评论和私信全是关于买房的留言,我还以为房地产广告,有点懵,哈哈,谢谢你们!我从2002年拍戏至今小20年了,当中有十年间收入极低,每笔钱都要思考怎么开销,稍有不慎都会让日子难堪,后来收入无法支付市区里的房租了,就搬到了远郊的农村平房,一住就是十一年,很苦吗?抱歉我并没有。来过我家的朋友都知道,我租的平房宅子虽然质朴但被我收拾的非常舒适,满园都是我种的花花草草,周围的集市各种蔬菜瓜果也很划算,很多朋友爱来我家小院做客,我猜他们是真心喜欢的,这样的生活气息给了我很大的安抚。这几年特别感谢同行前辈们的肯定,他们一直找我戏拍,让我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可能是我努力的回报,也可能是所谓的命吧,尽人意听天命是我爱说的一句。
演员的工作和影视行业大部分人是一样的被动,我们是被选择的,被大众认可之前,要经历漫长的煎熬,我的情况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这个行业绝大多数人都这样,幸运的人会等到阳春白雪那天,不幸运的话,就只是份杯水车薪的工作而已,但没人逼你要做这个,自己选的,所以一定是乐在其中吧,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抵过热爱两字,是不是?
今年很多影视拍摄的数量并不多,大家一起抓紧时间学习吧,忙碌时我们可以说没有时间学习,有时间了,不是好事吗?
顺嘴说句,采访是年前的事,以为可以今年再努力些,能在老家买套房子,目前看好像还是不行。

 

【11】@Ent_evo

今天群里好多人在传“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打算节目讨论国际象棋白先是不是歧视”。

就怎么说呢,广播节目讨论而已,比这更水的节目多了去了且不论,大部分周边讨论都是触动不了种族结构退而求其次、很多还是virtue signaling也不论。但国际象棋本身还真的有点危险,因为国象白先这条规则还真特么就是19世纪后半才人为规定的,那种时代假如动机带了歧视,真不能说有多意外。

更进一步说,如果国际象棋是从天而降的外星人礼物,那谈论歧视没有意义。像传统东亚不存在黑人白人的定型,围棋黑白就无所谓歧视。但事实上国际象棋是诞生在具体人类社会里,并且黑白分先后手的时候还正是黑人白人对立最激烈的时期之一,那歧视就是合理的讨论话题了。

最早的国际象棋是没有很明白的颜色区分的,棋子连分成黑白都不定,大英那套著名的刘易斯棋子虽然现在都褪色了,但有些棋子上有红色颜料痕迹,可能当时是分成红色和白色。而棋谱上则经常写成红黑,因为现成的红墨水和黑墨水记谱方便。

后来虽然术语上变成黑白,但实际使用的棋子一般也只是上色和不上色的区别,不是真的黑白。就算今天的标准木质棋子,白棋也都是木头原色而不是真的白色。至于棋盘,相邻格子不同颜色的画法直到13世纪才出现。

就算术语固定了,白先黑先还没有确定。19世纪还有大量的棋是黑先的。安德森1851年那盘著名的“不朽之局”,每个学棋小孩都见过,但肯定没几个人知道他其实是执黑先手并获胜。只是因为后来的规定,现在的棋谱才都说他是“白棋”。

那个时代很多规则书说先手棋手是可以自主选择颜色的,如果是类似对抗赛,两人连下多盘,那么先后手交替,但是每个人的颜色不变。有些棋手会始终坚持同一种颜色不变。

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产生了统一让白棋先走的意见,有的比赛采用的办法是不管实际用了什么棋,先手的都在棋谱上记成白棋。差不多快到20世纪,白棋先走才成了铁规则。我没学过关于这段演变的具体细节,但是学过一点美国战后史的感想就是种族歧视真的无孔不入,所以我还挺希望广播节目他们找个历史学家来聊聊的,天知道能聊出些啥。

很多人会觉得针对这种细枝末节的讨论是没事找事。确实有这样的案例,但也有很多案例里,没事找事的不是现在讨论的人,是当年定规矩或者起名字的人。当年人的无聊程度并不比现在低,斯科普斯猴子审判的时候控方律师说“达尔文说人是从猴子变的已经够糟糕了,特么还是一群非洲猴子变的”,这种事情你能咋办……

以及,好多人捍卫的传统,真的没传统那么多年。南北战争南军将领的雕像遭到抗议的时候,有人说保留雕像是尊重战争当时的历史,但其实相当多的这些雕像,是战争结束后50年甚至100年才修起来的,其间隔比南军存在时间还长十几倍,建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当时的历史,而是后人对历史的重塑了。

 

【12】卓雨卓雨

和大家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83年生的。我读高中的时候,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很喜欢看漫画。但是我父母坚决不让我看,认为影响学习。我成绩不算好但是也不差,本地重点高中,成绩中偏上点,后来也考上了985大学。我家境在本地也还算可以,谈不上家里人的希望都在我身上,改变命运什么的。虽然是小县城的人,我父母都写得一手好字,各自有份不错的工作,是有文化的人。
父母不让看,就更想看。学习压力大,总是想看点轻松的。于是我就节约了钱偷偷买漫画看。积攒了十来本,偷偷放床铺下,想看的时候偷偷看一眼。后来还是被发现了。那天晚上我妈彻底怒了,我难以描述她愤怒的程度,非常吓人,我甚至觉得她可能要疯掉。她当着我的面,一边大哭,一边大骂,一边非常用力地把我那些漫画书全部撕掉,撕了一遍又一遍,撕个粉碎。我被吓坏了。
写到这里我先停一下,亲爱的网友,您猜,我当时看了是什么糟糕的漫画,让我妈是如此生气?

答案是:鸟山明的《阿拉蕾》。
有比这个更健康的、更适合青少年看的漫画吗?估计也就哆啦A梦吧。

我常常回忆起那个夜晚。我至今也想不明白,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让一个正常家庭的母亲,对自己那个普通的孩子,就因为看阿拉蕾漫画而歇斯底里、几近疯狂?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现在的父母会不会开明一点?我至今也不清楚。
我今年快40岁了,也有自己的孩子,我很轻松地陪她玩游戏,看漫画书。我想以后也会这样,不管她成绩好不好。我觉得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有娱乐的权利。这是人的基本权利。读书和玩,是两码事。我不会把那个夜晚再带给我的孩子。

但是现在我觉得,我,包括现在在网上的所有人,其实始终并没有走出那个夜晚。我们依然要偷偷地看一些本该大大方方看的东西。而那个歇斯底里的母亲,随时可能在耳边吼起,并别无选择地把阿拉蕾撕个粉碎。
这目前是无解的。但是我们依然能做一些应该做到的事。我写这篇文,也是希望年轻的父母看看。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些糟糕的夜晚,就不要把这些再延续到孩子身上了。如果不喜欢孩子某个爱好,是可以去了解、沟通、商量的。都是一家人,有什么问题不能好好解决?何必非要互相伤害?一代一代下去,我们一定会拥有可以光明正大看自己想看的东西的一天。

 

【13】@河森堡

文化这种事情很难自上而下地规划出来,它只能以生活为土壤,自下而上地生长出来。

您就好比说,李子柒,今天已经在国外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符号,成千上万的老外沉迷她的作品不能自拔,甚至还有捡了好几天垃圾凑钱去网吧看她节目的,这种犹如魔法般的惊人号召力在之前官方内容上从未见到过。

外国人一边看一边赞许连连,各种表达对这种恬静生活的痴迷向往,留言中更是不乏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好感,这文化输出何止是好,简直是把魂勾走了。

但咱们设想这么一情景,几年前,李子柒还不火的时候,她们当地文化宣传部门开个会,说要在互联网上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文化,让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拿出一个好方案来,回头报备,以争取政策扶持。

这时候,一个办事员举手了,说我们这有个小姑娘,喜欢拍视频,和中国文化有关,要不试试?

会上领导就问了:“视频里啥内容啊?”

“主要是小姑娘自己干农活的,做一些传统手工艺品,有时候也做做吃的,还有她心爱的小狗狗。”

那这种视频方向能得到扶持吗?显然不能。这和官方对“讲好中国故事”这几个字的理解差异太大了,领导觉得宣传就应该是那种天坛前孩子放风筝、陆家嘴东方明珠夜景、西安兵马俑人流如织、老人家在长城上打太极、金发碧眼的老外一边吃烤鸭一边竖起大拇指连说OK的那种,谁想看一个农村女孩和她的小狗狗?!真正的关注和声援那也是等李姑娘打开局面做出成绩之后了。

事实已经一再证明,那种指一个方向、写一个大纲、立一个典型的文化项目,是标准的自上而下方式,效果往往远不如民间人士的小成本作品,消耗大量的资源人力后甚至连个水花都打不起来。

很多人总有一种误解,觉得官方两字仿佛是个光环,意味着大量的内容支持和资源倾斜,其实不是的,至少在文化领域里不是的,一个名义上的官方项目,有时候可能就是办公室四五个人捣鼓出来的东西,而且最后这项目带来的好处也不一定能落在执行者自己身上,所有经手项目的人都抱着“这事我交代过去就行了,回头出了岔子可别让我背锅”的心态,这种风气下,能做出好作品是个小概率事件,和那种对自己作品优劣完全负责,7天24小时站在流量瀑布下不停冲刷的个人博主比起来,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次元。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相信群众是一条久经考验的真理,那些从生活中破土而出茂盛生长的作品自会诠释这片土地的伟大,不必担心这些文化果实不够美味,丰厚肥沃的生活土壤自是一切的保障。

“我最近喜欢上一个中国网红,她的视频太美了,我当电视剧追!”

“她视频什么内容?”

“一个干农活的小姑娘,做一些传统手工艺品,有时候也做做吃的,哦,对了,还有她心爱的小狗狗!”

 

【14】织女vega

从不同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人做事方法,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以疫情为例,我们中国老百姓都响应政府号召,老老实实的在家待着,进出戴口罩。可是你看美国欧洲,他们认为只有生病了才戴口罩,自己没病,干嘛要带?老川的新闻发布会,他不戴,官员不带,记者不戴。美国疫情那么严重了,政府发了禁足令,但根本禁不住。他们还游行示威,抗疫变成抗议。这就是他们的文化,禁足封城限制了自由,他们的文化就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自由就是他们的生命,为了自由,他们宁可不要生命,不要爱情,所以他们不怕病毒。我们中国人常说,没有了命其他什么都不是,他们说,没有了自由其他什么都不是。不自由,毋宁死——绝对不是中国人能写出来的,谁写的?美国人Patrick Henry写的,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中国人对应说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就是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的行为准则是不同的

 

【15】HBO重新上架《乱世佳人》:未做删改、新增解说 

#乱世佳人重新上架#下架两周后,《乱世佳人》重新上线流媒体平台HBO Max。影片本身仍为原版形式,但是新增了两个历史背景说明视频。


第一个视频是4分26秒的介绍段落。华纳经典电影频道(Turner Classic Movies)主持人和电影学者杰奎琳·斯图尔特(Jacqueline Stewart)解释了为什么在观看这部1939年的史诗级影片时,应在原版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情境进行讨论。

她认为《乱世佳人》中被奴役的黑人符合古老的种族刻板印象,同时,电影“通过怀旧的镜头对待这现实世界,否认了奴隶制的恐怖以及种族不平等的遗留问题。”因此,“(看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但经典好莱坞电影“反映了它们制作时的社会背景,并邀请观众在当下观看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第二个视频是2019年4月TCM电影节上,由作家和历史学家唐·博格尔(Donald Bogle)主持的小组讨论视频记录,长达一小时,主题是“《乱世佳人》的复杂遗产”。

关于为什么下架,Hbo Max 在之前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这部电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描绘了“当时是错误的,今天也是错误的”“民族和种族偏见”。如果不对其“种族主义描述”进行“解释和谴责”,就把这部电影放在自己的平台上,那将是“不负责任的”。

而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宣布制作的时候。芝加哥大学电影与媒体研究教授斯图尔特还指出:“制片人大卫·O·塞尔兹尼克很清楚,黑人观众深切关注电影对奴隶制和对黑人角色的处理。”尽管塞尔兹尼克向黑人社区保证,他会对他们的关切保持敏感,但《乱世佳人》呈现了“一个优雅和美丽的南方战争前的世界,却没有承认这个世界赖以生存的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乱世佳人》共获得8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其中海蒂 · 麦克丹尼尔(Hattie McDaniel)饰演女主角斯嘉丽的家仆奶妈。她是首位获得奥斯卡奖的非裔美国人,也是奥斯卡奖的第一位黑人获奖者。但由于乔治亚州的种族隔离法,在颁奖典礼上,她被禁止与其他演员坐在一起。

 

 

【16】七年前,微博是这样的

 

 

来源:新浪微博 由 喷嚏网 综合整理 

 

【无需App在移动设备上看喷嚏】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喷嚏网址即可:www.dapenti.com ,推荐chrome浏览器。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登陆
蜀ICP备11003155号-1 有害信息举报

特别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