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程斋--【浮世汇246】一代欧洲人曾经笃信的东西正在被加速消解

xilei 发布于 2020-10-31 9:50:00


【1】@八大山债人

既然,要谈蚂蚁,蚂蚁也上市成功了,说啥影响也不大了,就放开了说吧。。。

1、蚂蚁最应该感谢的人,是黄奇帆。

因为蚂蚁旗下的放贷主体,主要的都在黄奇帆治下的重庆。

黄奇帆在任上和任下,都以蚂蚁集团发展为荣,这点倒正常,因为要是按照当年央行的监管要求,小贷公司这么搞,早就被查办,指不定就办成长城机电公司案了。

但是呢,中国金融业,不但分业监管,后来还搞成分级监管,就是地方金融办的诞生,而金融办诞生的时候,主要目标是协调金融事务的协调机构罢了,其唯一的一项审批权力:设立小贷公司。

但因为是分级监管,央行在授权地方金融办审批金融机构设立的权力的同时,设下两个限制条件:

1、只能属地放贷。小贷公司嘛,成立的理论前提是你更了解地方的中小贷款需求,但你的能力有限,也就只了解你地面上这些需求,所以,你只能属地放款,属地什么程度呢:你在那个县设立的小贷公司,那你就只能在这个县放款,简单而言只有注册地在这个县的公司,你能贷款。。。

2、管住杠杆。最早小贷公司只能用自有资金放贷,但后来发现限制实在太狠,就放开到1:2,也就是你自己有50亿,你可以找金融机构拆解50亿,总共能放贷100亿。毕竟,做生意是要本钱的,不能做无本生意,同时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高风险大,挣钱的时候你在,出了风险你也得担着。

然而,如日中天的黄总,对这两个限制,都大大突破了。。。

依照我当年找到过的重庆金融办的规定,重庆金融办规定如下:

1、小贷公司可以网络放贷。

你央行不是说要了解你的客户么,我一个网络公司,客户都是网络来的,我了解我的网络客户啊。。。所以,重庆的某些小贷公司,可以通过网络放贷,谁都可以成为你的网络客户,也就都能成为你的放贷客户。

2、已经发行ABS的贷款,不算在杠杆计算之内。

杠杆的计算公式,一般是:你的资产规模/你的自有资本。。。

当然更复杂的计算也有的是,比如马总说腐朽的巴塞尔协议,绝大部分的规定,都是教大家怎么计算你的风险资产规模,你的各路自有资本怎么折算等等。。。

黄总在后来的演讲中,详细解释了蚂蚁当年为什么30亿的自有资金,能够放出3000多亿的贷款,因为发行了快3000亿的ABS,这些都不计算在杠杠中。当然,后来有了争议,在2017到2018年,ABS增量就不怎么多了,如同黄总说的那样,蚂蚁从30亿增资到200亿左右,加上1:2的杠杆,能到500亿左右,然后ABS还是3000亿,但杠杆倍数就下来很多。

那当年为什么有争议呢?还不是因为有人告状。另外,黄总后来说,这30亿的杠杠,放贷规模到3000亿,是大了,然后他说限制在10倍比较合适。倍数这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央行定的1:2未必也就合适,100倍未必也就风险大了。

放贷能力重要,收贷能力更重要,蚂蚁的放款,要么分期,要么短期,这些都能迅速积累大数据(嗯,就是马总说的互联网金融需要的大数据),也能积累各种坏账率回收率什么的,从模型上来看,是极其有说服力的。别的小贷公司,真给它300亿,它都放不出去款,更别说收贷能力了。

整体来说,黄总,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奠基人之一(另外那个,是发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目光也很独到,在拉来各种巨头小贷的情况下,P8P的苦主就比较少,不像杭州,近3年的黄龙体育场,那可是各类苦主们的安身之地,贪多求全,各色人马纷纷上路。

写累了,其他部分收费吧。。。

#债见#。。。

 

@刘润

表个态:我和蚂蚁没有利益关系,但我站蚂蚁。

中国银行,保险,等等金融的效率太低了。金融是给实体企业帮忙的。但帮忙的成本太高。

蚂蚁的借呗、花呗(消费贷),日息是万二到万四(信用太差的,会更高一些)。折合年化是7.2%-14.4%。银行的消费贷产品是信用卡,日息是万五。折合年化是18%。银行利率比蚂蚁高多了。

中国大陆地区银行的存贷利差,是2-3%。存贷利差,是同期吸储利率,和贷款利率之差。这是帮助实体经济的成本。全球的存贷利差,大约是1%左右。台湾这个弹丸之地,也才1.2%。在中国经济这个体量下,还要收2-3%的存贷利差,赚钱太容易了。实体经济太难了。

中国保险的赔付率,大约不到50%。也就是说,老百姓交的保费,一半左右赔给大家,一半左右留下了。这个效率太低了。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人跑去香港买保险。美国保险的赔付率能做到80%-100%。伯尔希尔·哈撒韦,能做到100%以上。保险公司,是帮助个人和公司消化风险的。但是这个帮助的成本,太高了。

这么多互联网公司做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是因为银行赚钱太容易了

 

【2】@开花富贵老娘发飙 
看了冰点张桂梅女子学校的介绍,升学率很高,校长无私奉献。学生们都是从早上6点学到晚上十二点,吃饭只有10分钟时间。
有几个细节很扎眼:
1.张桂梅像一个大家长。宿舍楼2层以上的门长年开着,张桂梅随时进屋查找学生是否带手机,看到学生日记也翻。有一次,张桂梅翻到一个女孩给一个男生写的情书,她把女孩叫到面前,让她停止谈恋爱。女孩很生气,说她翻日记违法。
“狗屁,这是我的地方。”张桂梅说。
2,学校没有性教育课。有性知识辅导老师问需不需要支援,张桂梅让他们“滚一边去”,“手机上已经很过火了,还用教吗?”
3,有学生给张桂梅起外号“周扒皮”“魔鬼”“半夜鸡叫”,
4,有个女孩四五年没有跟父亲说话,一次唱歌大合唱,张桂梅把父亲从山里接出来,让女孩站在父亲身后唱《我的老父亲》,父亲听着听着哭了起来,父女关系改善不少。对不懂事的女孩,张桂梅会直接让女孩对着母亲跪下。

看完后想,所有赞美张桂梅女子学校的中产阶级人士,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送去这个学校。但凡自己的孩子在生活里碰见这样的校长,大概会上网发大字报的。但是就是因为那些女孩子是穷人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就被justify了。因为只有这样,这些基层社会的女孩子才能改变命运。

所以说呢,教育在中国绝对是一种消费品。不同的阶级消费不同的产品。
中产阶级奋斗了半生,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不再接受这种穷人的教育了。
有人说中国顶级富豪除了李百度和张搜狐,别的都是中国填鸭式教育的产品。但这些顶级富豪无一例外地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了国外接受教育,而不是在中国接受让他们曾经成功过的填鸭式教育。
为啥呢,就是因为他们可以消费得起更好的教育了。

 

 

【3】@静静的顿猴

重要的不是翻日记还是不翻日记、规定必须晚上十点打铃睡觉还是学生自己开发一套生活规律、刷题还是项目式教育、学而思还是快乐教育。重要的是认可“你有你的价值,你真的是有价值的”,或者加上一层来自权威的鼓励,“我看好你”。

早上把孩子叫起来晨跑,可能好,也可能不好。项目式启发式教育,可能好,也可能不好。这都不一定,都是一种文化而已吧,跟具体社会情境、实施方式、孩子的个性与才能情况、不同的权利优先性排序和社会权利意识状况都关系很大,没有一定之规的。

但几乎一定不好的,是“你没价值”。无论全职妈妈还是上班族,都可能被认为“你没价值”,被社会、被丈夫、被上司一再这样评定,一再这样贬斥。有些女性也是因为在社会上一再地被认为没价值、不断贬低、不断边缘化,所以想退回家庭,无论是因为哺育就是一种实在的希望和价值,还是因为爱情给人被珍重的感觉,还是因为误以为一对一的关系更好控制、更少不确定性。

中产家庭或者富豪投入许多钱财精力在教育这种消费品上,也不一定就承认孩子“你有价值”。语气柔和、表面自由放任、内在苛责的,也多得是。就像富豪,衣食取不尽、用有余,但也不一定就尊重全职太太或是情感劳动的价值,有时只是更容忍“无用之物”的存在而已。人的生活冷暖自知。

抽象去谈“翻日记是否正确”,就好像某种实践客观上绝对地更文明,或者谁就一定比孩子更高明、更能看清楚其命运似的。其实不是那样的。“管”可能伴随着鼓励和认可,“快乐”可能伴随着否定和忽略,都很难说。关键在于相信你狩猎,你采集野果,你都很重要,都有你的才能成绩与不可代替,都可能展开你的那一种远大。

因为你有价值,所以我不会翻你的日记,我尊重你的意愿。或者,因为你有价值,所以我真不希望你如今在手机上跟“附近的人”谈恋爱,我重视你,扣你的手机,帮助你走出这里,实现你潜在的价值。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PUA的反面,待人如珠如宝。

 

 

【4】石不更 

最近关于家庭主妇的争论,让人想起五十年代开始日本围绕主妇的六次争论,反映了时代变迁和民众看法,很有参考价值
50年代:家庭主妇是该只做家务,还是兼顾工作(职业女性批判主妇
60年代:家庭主妇的劳动为什么是无偿的(甚至有人提出了应给主妇支付年金
70年代:家庭主妇才是真正自由的女性(???
80年代:带孩子上班是对工作和孩子两者的不尊重(主妇批判职业女性,起因是歌手带孩子参加访谈
90年代:全面否定家庭主妇
21世纪初:支持败犬(三十岁以上未婚未育)的生活方式
结论是生存焦虑越大,主妇的价值越不被女性认可;生存焦虑越小,主妇的价值越不被男性认可。最终女性们决定跳出婚姻这个结构框架,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买彩票不一定能回本,但不买一定不会亏

 

【5】@王老板

#县城里的蝴蝶效应# 给底层中国女性的命运提供了一种意外但合乎情理的视角,想起前几天唐岩跟我聊起邓哲玉的故事:2006年,一个23岁的湖南打工妹,在一次广州飞车党的抢劫中,因为死死抓住手提包,头部重伤去世,手提包里仅有23块钱。邓哲玉的父亲是个聋哑人,母亲是目不识丁的农妇,邓哲玉同时也是一个姐姐,在打工的同时还要养活自己的弟弟。

唐岩当年用自己当主编的权力,把这则普通的社会新闻提到了要闻区,南方都市报的记者龙志为此写了一篇特稿,然而直到今天,凶手依然没有找到。唐岩当年说以后有机会要把这个女孩子的故事拍成电影,现在他打算实现这个愿望了。说实话我非常羡慕他。

进步和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正确,也是一种宗教。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得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拥有了什么,却很少有人会留意失去了什么,代价是什么。不管是县城已婚妇女回光返照的爱情,还是邓哲玉在道德上几近完美的生命,或者是老人被健康宝拒之门外的的尊严,这些人物和故事到底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和角度慢慢从我们的公共图景中消失,取决于有多少人在意这些。

 

【6】洛杉矶房东

制造业标杆史丹利迁出深圳,往好处说可以理解为腾龙换鸟,往坏处说可以理解为脱实向虚。但我们要看到趋势性的东西,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制造业中国化”,即全世界都把制造业放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品牌、核心技术、设计等高附加值又轻松的要素,生产环节全在中国进行,然后再销往全世界,所以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但这种制造业连带好事(就业)坏事(污染)全部挤到一个国家的情况是合理和可持续的吗?当然不是。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和教育普及带来的生产率提升,世界工厂将从集中于一个国家转而分散到不同市场国以追求供应链的最优化,产业链的多样化多地布局都是未来全球化的新趋势。

另外,我记得金教授曾说未来美国工业赶不上广东、日本工业赶不上浙江,这个观点是错的。中国当然有这个生产潜力,但在考察工业制造的时候应该看清,除了潜力(很多大国开足马力都有这个潜力),但更重要的是上下游的选择决定了你此刻有这么多的工业产值。未来如果他们做出别的选择,即便我们有这个潜力,也未必用上,因为对于产业链来说这里可能不再是最优解,就像今天美国制造业的情况一样。

 

【7】@王磬

默克尔与马克龙前后脚宣布了夏天以来最严格的封锁政策。仿佛一夜之间,第二波疫情的阴影全面笼罩欧洲。谈一点欧洲民意的微妙变化。

封锁措施是一点一点加码的,人们并非没有预期,估计也不会再恐慌到要像第一波那样疯狂囤厕纸。但要完全接受“carefree的夏日已经结束了”仍不是易事。在那些单日新增病例只有个位数的日子里,欧洲人曾短暂重获了出行和社交的自由、甚至生出了“生活很快会重回正常”的幻想——“你看,中国不就做到了”。

生活可能终会重回正常,但不是现在。那欧洲现在有什么呢?一种极度疲劳(fatigue)的情绪在弥漫。不只是遵守防疫规定的疲劳,还有一种认知上的疲劳。

科学界仍然在马不停蹄地去认识这个疾病,但公共知识界和大众似乎已经对它失去了认知层面的兴趣。正确的洗手方式已经普及过了,口罩的佩戴方式也没有太多可说的新东西。报纸的专栏作家在绞尽脑汁地寻找疫情之外的写作话题,齐泽克阿甘本南希们也都不再吵架了。公共权力与个人隐私,公民责任与个人自由,该说的话都已经说过了。上个月在采访英国作家麦克尤恩时闲聊到欧美抗疫的差别,老爷子提到,特朗普应对疫情之荒谬抗疫或许为美国知识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批判素材,但在欧洲可能找不到这样的对象。大多数的欧洲政客没有在抗疫上犯下致命错误,虽然他们可能表现得也没多好。

国家间的成绩对比似乎失去了意义——反正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第一波时几乎不受影响的捷克,第二波成了感染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被视为抗疫优等生的德国,也在最近一周沦陷了。最谜的可能是瑞典,这个从未主动封锁的欧洲国家,数据几起几落,曾引起知识界的强烈好奇。每隔几天《躺平的奇迹:瑞典到底做对了什么》、《躺平的恶果:瑞典何以沦为人间炼狱》,完全表达相反立场的标题在媒体上交替出现。为什么这些相近的欧洲国家会有阶段性的不同表现?测试率、ICU病床数量、口罩义务、封锁力度、央地关系……每个人似乎都能说出来一些,但又都说不清楚。

一个神秘的东西往往会催生一些神秘主义的解释。前几天在阿姆的一个讨论会上,一位年轻的荷兰观众说起他已经在个人层面上放弃了防疫这件事,不戴口罩也不会减少外出。

“为什么要为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病毒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渡如此多的个人自由呢?”他又像是在开玩笑、又满脸严肃,“说不定真是比尔盖茨造出来的呢。”

包括荷兰在内的不少西欧国家,阴谋论的信众都在扩大。愤怒的信众甚至还烧毁了几座五G基站。前几天被油管封掉的一个荷兰网红,在她颇具影响力的视频中称,她希望现任首相去死。

我仍然没有办法去解释和消化这些现象。只是隐隐感到,一代欧洲人曾经笃信的东西正在被加速消解,科学、理性、民主……精神生活的一大片领地开始留白,需要旧的思想重新排列组合,或是创造些什么新的东西来填补。因为人们仍然需要信仰,甚至比以前更迫切地,想要去抓住点什么。

 

【8】@yiqin_fu

Twitter 的 Jack Dorsey 推荐了一篇科技记者 Mike Masnick 写的文章。我看了文章突然想通了好多事情。那篇文章说,理想中我们的“内容生态”要像邮件一样,内容基于开放协议,互联网公司在“内容呈现形式”层面竞争。

大家平时用邮件的话可能知道,邮件都是基于 SMTP/POP3/IMAP 这些协议,你可以在 Gmail 客户端登录非 Gmail 邮箱,也可以在非 Gmail 客户端登录 Gmail 邮箱。

把这个道理迁移到“内容”领域: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内容,无论是娱乐还是严肃信息,如果内容完全属于去中心化的公共领域,那么创作者和读者的迁移成本为零,各家平台只要在“呈现形式”层面竞争,用户用脚投票就可以了。

创作者觉得创作平台不好用(例:公众号),他们可以直接去其他平台继续创作,不会丢失之前的内容,不会丢失之前的关注者关系。读者觉得阅读平台推荐的内容不好(例:知乎),他们可以换一个平台继续阅读,不会丢失之前关注的创作者。

我觉得以下几种呈现方式都有很大市场:

1)排序算法优化用户打开帖子、给帖子点赞的概率,优化用户继续点开下一篇的概率,不用考虑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不用考虑帖子的发布时间。平台可以弱化评论区,满屏展示内容,算法估计会推荐出提供快速满足的人物或动物照片、视频和文字段子。(例:头条、短视频)

2)排序算法优化用户在帖子上停留的时间。这个平台推荐的内容,很可能更多是深入的新闻报道、长篇的行业分析、视频纪录片。

3)不用算法,让用户自己关注其他人,用户首页完全按照时间排序(例:RSS 阅读器)。进阶用户还可以自己设定很多复杂的正则表达式来筛选内容,根据内容关键词来触发推送提醒。例如,“如果我关注的用户 A 提到了“投资”或“数据”中任意一个词,且该帖子不包含“红海”这个词,那我想在手机上收到该帖的推送。)

4)请行业专家来做内容编辑,用户付费浏览内容,平台上不展示任何广告。

5)排序算法优化用户评论数。所以该呈现方法推荐的应该都是明星状态或者性别、教育这种大家都喜欢聊的话题。

6)平台用特殊方法剔除机器人,卖点是平台上的互动数据完全真实。

7)平台根据话题标签分隔讨论内容,在显眼位置展示话题排行榜,喜爱明星的朋友可以积极参与,提高明星的排名。

内容处于公开领域就意味着灵活。一个平台可以提供上面提到的多种内容呈现方式,一家公司可以开发多个产品针对不同人群,一个用户可以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打开不同的应用浏览(例如:上班路上和睡前大家应该会想看不同的内容)。

从历史角度来说,把内容保存在去中心化的公共领域也能保证我们创作的内容不会因为某家公司的关闭而消失(例:贴吧)。

当然,把内容放回公共领域听起来美好,但让大公司断掉自己的财路(即独家内容)确实也不太可能。Dorsey 说,平台支持去中心化的动力可能是卸下内容管理的责任。对 Twitter 来说,要在全球各个地方制定内容管理方案实在太困难。接下来,Twitter 会支持一个最多五人的团队,开发一套内容属于公共领域的开源协议,如果成功的话 Twitter 会成为开放内容的客户端,而不是一家掌握独家内容的平台。

Masnick 的文章:O网页链接

 

【9】三联生活周刊 

每日图片|【#纹身爱好者希望打破社会固有认知#】这张照片是日本东京纹身爱好者协会(Irezumi Aikokai)今年的年度聚会留念。在日本,大部分温泉、海滩以及游泳馆等场所禁止纹身者进入,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纹身是犯罪者的独有符号,这种刻板印象其实已有400年之久。其实日本黑帮的纹身大多是帮派标志,且图案止于脖颈、手脚方便用衣物遮盖,无论是纹身含义或是其本人对纹身的情感都与纹身爱好者是截然不同的。
日本纹身爱好者将自己的皮肤作为画布,他们无视根深蒂固的禁忌,用精心设计的线条与色彩或是日本传说中的人物角色来装饰自己的身体。他们将其称为纹身,而不是“ irezumi”(字面意思是“刺入墨水”),这也许是为了彰显纹身具有时尚、装饰的含义。在西方,音乐家、运动员纹身司空见惯,人们对此没有太多争议。所以日本的纹身爱好者们希望去年的橄榄球世界杯和即将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一些拥有纹身的外国优秀参赛运动员可以扫除日本大众的偏见。
废料场工作者Hiroyuki Nemoto:“我们可能有纹身,但我们是正直开朗的人。”传统纹身艺术家Shodai Horiren:“你的房子变老了,父母去世了,和情人分手,孩子们长大了。但是纹身会一直伴随着你,直到你进入坟墓为止。这就是吸引力。”兼职员工Mari Okasaka:“有些人因为特别含义而纹身,但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们很可爱,就像我可能会买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样。”
去年,日本法院判决纹身是用于装饰,而不是医疗程序,这有助于弄清纹身的法律地位,并可能预示着一种态度的转变。

 

【10】视知TV 

当人们坚信一些显然是胡编乱造的说法时,基本上对正确的知识都缺乏了解。
这句话好像是废话。
声称“进化论”错误的人,对考古发现已经建立了怎样的生物演化链条、科学界已经建成了怎样浩繁的知识库一无所知。
他们提出的大部分“掷地有声的质疑”,比如生命如何才能从无到有、眼睛这样复杂的器官怎样才能“进化”出来(而不是被一种高级智慧设计)、“人是猴子变的”那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变成人”……这些问题,要么科学早就做了自洽的回答,要么也在接近最后一块拼图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对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可以轻易戳破这层无知之幕,甚至会因为这些质疑者“发现了不得了的真相”的样子感到好笑。
主张“希腊伪史”说的人,只要看一看那些丰富的考古材料,也足以从事实和逻辑两方面推翻这种荒唐的假说。
知识是一大片拼图,当一个新发现的碎片,可以拼合到我们现有的拼图中去、而不是左右矛盾、互相打架的时候,它才有可能是接近正确的。而胡说八道的东西总是跟现有的知识体系无法兼容,总是需要不断制造新的胡说八道,才能维系摇摇欲坠的存在。
很多人因为无知,找不到一个可以质疑那些胡说八道的材料,无法发现他们跟其他知识的“不兼容”,也就没有辨析、判断的能力,很容易被一些看上去很厉害的说法所忽悠。
比这个更严重的,是明明有能力去了解、掌握知识,去验证和修订自己的认知,却为了维护先入为主的观念主动闭上眼睛。
图片来自 (豆瓣用户)杨志

 

【11】@魏城WEICHENG

我一直非常尊敬的中国新闻界老前辈在我也加入的一个微信媒体群里发了下面这样一条信息:
“亨特·拜登已经向联邦调查局自首了。今天下午,巴尔和其他六名司法部律师亲自对他进行了面谈。他被藏在医院里华盛顿特区,他正在那里接受戒毒治疗。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签署了一份声明,并提供了证据,证明拜登家族在过去20年里收受了超过3亿美元的贿赂。这些资金隐藏在瑞士的几个账户中,亨特提供了证据,证明拜登进入这些账户并使用这些资金已有多年。到目前为止,有证据显示,乔·拜登个人已经拿走了超过4500万美元的现金,并将其用于个人物品。这些信息已经转交给国税局的一个特别部门进行调查。巴尔将于周五与拜登会面,建议他退出竞选,否则将面临多项刑事指控。如果他退出竞选并没收所有账户上的资金,拜登的家人,特别是亨特将不会面临刑事指控。”
我回复他:“亨特·拜登已经向联邦调查局自首了”的新闻从哪里看到的?能否给一个链接?我在英文Google上搜,没有搜到,不管是左派媒体和右派媒体都没有。

 

【12】知书少年果麦麦 

一个很触动的艺术作品。
「肖像」
艺术家托雷斯在墙角堆了一堆重达79kg的糖果,这是他患艾滋病离开的恋人Ross Laycok生前的体重。
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一颗颗地拿走糖,逐渐将糖果堆消耗殆尽,他又会一次又一次的补充糖果。
糖带来的甜蜜是短暂的,终将融尽,但他的爱将让他一次次重生。

 

 

来源:新浪微博 由 喷嚏网 综合整理 

 

【无需App在移动设备上看喷嚏】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喷嚏网址即可:www.dapenti.com ,推荐chrome浏览器。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登陆
蜀ICP备11003155号-1 有害信息举报

特别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