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程斋--【浮世汇365】外公的一生

xilei 发布于 2021-6-27 16:51:00


【1】@Highsummer

我先生是英国人,上周他的外公去世了。我想讲讲那位普通英国老人的人生故事,顺便聊聊英国的养老。

外公出生于1926年,比伊丽莎白女王年长一个月。作为一个英国南方小镇平民家庭出身的男孩,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读大学。中学读完,他进入了机械车行成为了一个学徒,学习机车修理。他17岁时的某一天,有一个姑娘推着一辆掉了链条的自行车来到了车行,外公帮她修好了自行车。害羞的外公当时没有和姑娘说什么话,但之后向同事们打听这是谁家的姑娘。几天后外公上班,收到了一封信,是那位姑娘写的。信里直截了当地说:‘我听说你在打听我,你想知道什么?你为什么不直接来问我?这是我的电话号码。’

不过,还没有机会问姑娘几个问题,几个月后外公一满18岁,就被二战征兵办公室召唤,送到了北非战场。好在那时北非的战役已经结束,外公的工作,是给驻扎在苏伊士运河的英军做军工机械维护。据他说,士兵们那时都不忙,每个周末军营里都会放电影,他一场不漏都去看,成为了一个影迷。休假日里,年轻的士兵们会结伴一起去看金字塔,游览尼罗河。外公看到了一个和英国如此不同的地方,从此心中种下了看世界的好奇的种子。他还和那位自行车姑娘保持了书信联系:后来你们大概也猜到了,兵役结束外公回到故乡,自行车姑娘就成为了外婆。

之后的几十年,他们男主外女主内,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过着那个年代英国标准式平静而温馨的中产家庭生活。外婆六十多岁时得了癌症,不幸逝世。据说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外婆把家里日常所有事务的处理事无巨细全部写到一本笔记本里给外公:那么多年来她一直包办了所有家庭内部事宜,她担心自己走了以后外公会找不到东西或者不能照顾好自己。

外婆去世后,外公过了很久才从痛苦中恢复过来。但另一方面,他也发现了新的自由:外公其实一直都想出去看世界,但之前因为多年忙于生计,而且外婆不喜欢旅行,旅行机会很少。外婆去世后,外公开始周游世界。他那时已经年纪挺大了,常常参加英国专为老年人服务的旅行公司Saga旅行团。Saga的旅行节奏较慢,照顾到老年人各种可能的健康问题,全程护送,更有很多邮轮行程。外公每年都出游,有时候坐邮轮,有时候坐观光火车,走过了五大洲很多国家。一直到90岁,他还自己拉着行李箱去坐游轮,也会坐火车到伦敦来看望女儿一家。英国老人们很独立,几乎不会和儿女住在一起,外公就一直一个人住。我们这些小辈一般也就是每年他生日和圣诞节去聚餐几次。他有自己的生活,并不依靠下一代来养老。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福利国家,而且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英国对老人的辅助系统已经比较成熟,细节很周到。比如外公从小镇到伦敦出发参加旅行团出游,出发地火车站就会提前打电话告诉到达地车站:老人什么时候到达,座位号是多少。所到达的伦敦大火车站就会安排专人来接应并陪同老人转车或者帮助处理行李,减轻舟车劳顿和对陌生地点的困惑。小镇的社区每周都有老年俱乐部喝茶聚会的活动,可负责接送,所以哪怕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有空也可以去聊天见朋友。还有 meals on wheels 这种社区送饭的流动食堂服务,减轻老年人家务负担,价格也基本是成本价。

很多老人不喜欢去养老院,到了一定年龄和健康状态,如果是独居的,普遍会佩戴一个急救报警环。外公八十多岁时也注册了这种报警环。这有点类似向保险公司投保,每月交一定数额的服务费,警环公司提供24小时无间断的电子监护。根据各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区关系,佩戴人在公司报备有最方便的联系人,亦可和社区或警局的系统连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很多联系人可以就是周边熟悉的邻居,寄存备用钥匙,以防不测。比如一个老人如果独自在家摔倒了,电话不在手边,按一下报警环,公司电子系统就会直接通知离他最近的监护人去查看。又比如一个老人出门迷路了,有的公司有协助定位和报警的手环系统来帮助找到他。更高级的有些报警器会自动感应到老人摔倒,比如突然心肌梗塞等,进行自动报警。对于不熟悉现代科技不会时时拿着个手机的很多老年人来说,这个报警系统非常容易使用,加强了独居的安全性。

去年三月英国新冠疫情开始后,像外公这样的高龄人属于特别保护群体,他基本就不出门了,亲友们也不能经常探访他。当时禁足令下达后,社区主管托老事宜的负责人过来和外公填了一张表,几小时后,两个大包送到了外公家 -- 里面是一周的供给,从牙膏洗发水卫生纸到麦片牛奶橙汁到通心粉罐头鱼到茶糖饼干巧克力,几乎什么都有。禁足的那几个月间,每周社区都送货 - 这倒不是全国范围内都有的支持,也许是因为外公已经是超高龄人士,也许和他二战老兵的背景也有关系,无论如何,社区那几个月的帮助,解决了他和家人的后顾之忧。

后来禁足结束,疫苗上市,外公是第一批打疫苗的人。他那时已经94岁,身体愈渐虚弱,但他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家去养老院生活,于是选择了上门护理服务。同样是交养老费用,这个服务提供每天四次上门:一般由三四个护工轮班搭档,合作照顾临近范围内多个老人。每天早上先是第一次上门,帮助外公起身梳洗吃早饭,看一下当日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第二次是送午饭,比较简短;第三次是送晚饭,据说那位护工还会陪着外公看一会儿电视;最后一次是帮助洗漱上床。每次探望时间在半小时左右,达到了解决日常需要并查看老人是否安全的目的。外公作为一个普通老人,按他之前的收入和养老金,倒也还能负担得起这个费用。

上周外公去世了,几个月前才过了95岁生日。去世前一天上午,他还在社区的老年俱乐部和朋友们喝茶开玩笑。社工把他送回家,下车时发现他似乎睡着了,叫他没反应。于是马上呼了救护车,到医院抢救过来,医生怀疑是小型心肌梗塞。然而这个年龄,人就好像一部老化的机器,一个小零件出故障,很快就引起了多脏器衰竭。医生说这种情况用机器辅助也可以活着,就是生活质量太差了。最终医院帮助外公减轻疼痛不舒适,提供临终关怀,让他平静自然地走了。

外公的一生,家庭美满,身体健康,也看到了大千世界。虽然疫情期间未免孤单一些,但也一直有非常好的护工帮助照顾起居,走的时候也没有受多少折磨。他是个幸福的老人,祝安息。

 

 

【2】liweidavid2006 

印度大起义的导火索不只是个技术问题。1857年之前,东印度公司军队的标准武器一直是历史悠久的“Brown Bess”,一种前装弹滑膛枪。1840年Brown Bess滑膛枪上的燧发击发装置被更高效的雷汞火帽击发装置取代,士兵不需要再往步枪的火药锅里装火药,而是将装有雷酸汞的铜帽作为底火。但是弹药的结构依旧是包裹着弹丸和黑色火药的纸管。装填时,士兵用右手从弹药包里取出子弹,然后用牙齿撕开纸管,左手持枪。之后把火药倒进枪管里,再把球形弹丸和纸管一起用推弹杆推进枪管底部。
在1854-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新式的恩菲尔德来复枪在射程和准确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了老式滑膛枪。于是东印度公司决定进行对自己军队使用枪支进行现代化升级。新型来复枪步枪的一个新特点是它所使用的子弹,这种子弹的形状类似被拉长一点的球形,击发时被引燃的黑火药产生的热量会导致这种子弹膨胀以紧贴膛线(在沿着枪管前进时膛线会让弹丸旋转)。但是,要防止燃烧产生的残留物以及高温状态的铅制子弹腐蚀枪管内的来复线,弹药纸管上必须涂有某种润滑剂。1856年第一批新步枪运抵印度,但其数量不能让东印度公司的25万军队同时换装。即便是在印度殖民地的二十二个英国营中也只有一个营,驻扎在德里西南部40英里处密拉特的第60来复枪营全部换装了新步枪。在新枪储备不断增加的同时,陆军按照惯例从各部队挑选少数士兵到训练中心学习如何使用新枪,这样培训结束后他们就可以回到原部队教授其他的士兵。从开展训练的角度考虑,没有必要等新步枪全数运到再开始训练,因为老式滑膛枪完全可以发射新式子弹。
1857年1月21日,在加尔各答附近的达姆达姆步枪训练学校担任指挥的J.A. Wright上尉得知当时参加学习使用新步枪课程的学员对于新型子弹的润滑剂产生了担忧。有传言说一个低种姓的卡拉西(军械技师)向一个来自第二孟加拉掷弹兵团的一个婆罗门印度兵提出请求,想直接喝后者水壶里的水。婆罗门士兵拒绝了这个请求,理由是这位低种姓的人一旦触碰了水壶,水壶就被玷污了。这个低种姓的人回答说,所有的种姓很快就会消失了,因为子弹是用牛油和猪油润滑的,所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全都会被玷污,并被迫转化为基督徒。Wright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官,深知印度社会对信仰问题的高度重视,通过交谈他了解了学员们的担忧,他们告诉他这个故事已经传遍了整个印度,当他们返乡时,他们的朋友会拒绝和他们一起吃饭。
第二天,1857年1月22日,Wright在向枪械库指挥官J. Bontein少校报告这件事时说:
我向他们保证(相信事实确实如此)子弹所用的油脂是羊脂和蜡;他们回答说:“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的朋友不会相信;让我们自己去集市上买润滑子弹的润滑剂吧;那样我们就会清楚润滑剂的材质,并能够向我们的战友和其他人证明新子弹里没有什么是为我们种姓所禁止的东西。”我谨以最诚挚的请求采取这些人的建议,这样可以避免对当地人宗教禁忌的任何误解。
Bontein支持了这个建议,于是在6天之内军方下令必须发放没有润滑油脂的子弹,印度兵被允许使用他们自己采购的润滑材料。马德拉斯和孟买的部队也遵循同样的处理办法,在那些地方服役的印度兵谁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然而,在更为敏感的孟加拉军队中,情况却并非如此,各种流言蜚语继续迅速传播。在各种抗议活动发生之后,举行了一个法庭调查,当一个印度中士被问及“在你看来,假如子弹上没有油脂,你会反对再装填时咬开子弹纸管的末端吗?“他的答案提现了舆论力量在整个事件中所发挥的影响“我不能这样做,因为其他人反对这么做。”很明显,现在已经不是子弹所使用润滑剂的问题了,而是包裹弹药的纸管本身变成了问题的焦点。8日2月在Barrackpur指挥孟加拉分区的指挥官Hearsey少将报告说,“试图说服本地军人相信包裹新型子弹的纸管不含牛或猪油将是徒劳的,也是不明智的,”他同时建议将老式子弹的纸管应用于新型子弹上,以平息当地人的反对意见。
在杜姆达姆,Bontein提出了一个彻底解决整个事件的办法,那就是改变射击训练中咬破子弹纸管这个环节,这个操作原本是以前燧发枪时代的遗存,因为燧发枪需要将子弹纸管里的少量火药倒入火药锅。自从采用了雷汞火帽击发装置后,有几个团已经非正式地允许士兵在训练中只是用右手把包裹子弹的纸管举到唇边,但不能咬破。相反,当子弹被拿到枪口装填时,士兵们会在左手持枪的同时用左手的大拇和另一根手指撕开子弹纸管。Bontein
建议对这个改动在全军范围予以官方认可。后来也是这么做的。
然而,在往北一百英里的Berhampur,孟加拉第19步兵团拒绝使用滑膛枪进行训练。指挥官走到他们的队列前指出他们收到的子弹要是一年多前制作的,并表示任何不服从他命令的人会受到严厉惩罚。在随后的请愿书中该团的印度军官和军士们宣称,‘他下达这个命令时是如此的愤怒,以致于我们相信子弹肯定是抹油了,否则他不会这样说的。”在发生更多类似事件后,英印政府决定杀鸡儆猴,解散了这个团并命令84步兵团从仰光前往Berhampur的来确保武装反对解散部队的情况不会出现。
与此同时,在对中尉Salik Ram Singh进行审讯的军事法庭上他说自己不会咬破新子弹,军械监察长A. Abbott上校说用来润滑新子弹的油脂来自于承包商,可能来自于牛或其他动物。他说,当他知道此事之后立即停止新子弹的发放,但是这个耸人听闻的事件已经迅速传遍了整个军队,每一个士兵都知道军队承包商都是贪婪的奸商,总是提供他们所能找到的最便宜的材料。有军事诉讼经验的Salik Ram试图表明大多数对他做出不利证明的证人都是出于个人恩怨,但他还是被判有罪判处从军队中开除。Anson认为判决是太轻微了,一开始决绝承认审判的结果。但由印度军官组成的军事法庭曾一度顶住了来自上面压力。
来自Mutiny and Insurgency in India 1857-58 The British Army in a Bloody Civil War一书
图6、7是动图,截取自World of Guns能看到燧发枪的击发过程,燧石撞到火药锅铁盖时长生火花引燃火药锅里的火药,火药通过枪管上的那个小口(见图8红圈中)引燃枪管装填好的弹药,使子弹射出。往火药锅防火药时双手被占用确实需要用牙齿咬破包弹药的纸管。
由于米捏弹受热膨胀,紧贴枪管使得沿着枪管和子弹缝隙泄露的火药气体更少因此射程更远,紧贴枪管子弹收到来复线的作用更明显因此精度更高。

 

 

【3】三思逍遥 

有道理。不过,时代的发展可能会自然而然的让中考消弭在无形之中。就像我小时候,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读初中的,那时候小学升初中也是一场竞争,尤其对农村孩子来说。直到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才正式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政府实行义务教育,不是做慈善,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在这个大框架下,我们才能讨论这个问题,是社会的需要决定了一个社会是否要搞义务教育,以及要搞几年的义务教育。
时代的发展,让我们从脱盲教育发展到小学义务教育,再发展到初中义务教育,我相信它演化到高中义务教育是必然的事情,而且就正在演化的路上。注意,我要强调一下,这里的高中是指普通高中,不是指职业高中。
曾经一度,这个社会将初中毕业生往职高方向导流。但职业教育的声望在世界多国都每况愈下,比如近邻日本,事实在不断的证明初中毕业生的可塑性太差,越来越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技术蓝领工人。
从拥有普高文凭的学生中,再进行职业培养已经开始成为趋势。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上明确提出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它针对的是重点人群之一是普高毕业的学生。这也意味着普高教育的普及率将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将影响我国未来所需的高级技术蓝领工人的需求。
最后说一下关于私立教育的问题。
首先K12学习阶段就不该有任何私立教育,这是我一贯的主张,但同时我倡导资本更多的介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之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英才。而不是在K12阶段利用教育焦虑坑父母的钱,坑孩子们更长远的前途和个性发展,还把K12教育搞成了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
私立教育不需要承担教育公平的重担,它们也绝不会主动去承担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教育公平只对长期的社会发展有利,但任何只看重眼前利益的私立机构都没好处。所以,教育公平这种事,只能由政府也就是由全社会来承担,因为享受教育公平长远好处的主体也是社会。
其次,我欢迎竞争也欢迎竞赛,但那应该在创新领域,在新发明、新创造在能够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领域去搞军备竞赛,我完全欢迎资本在这个领域发动惨烈的竞争,不断推动社会前进。

 

 

【4】农村娃的奋斗路 

 

【5】@为格命思奔

刚刚跟Yale的华人教授交流了一下赴美签证。现在的趋势是,中国方面资助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已经基本拿不到签证了。自费出国或拿美国奖学金的留学人员还可以。跟这边的高中留学中介也有交流。高中留学的大门敞开并且门槛极低。据说他们培训的一个人连什么时候开学的“September”都说不好,但也给批了。这大概也算有策略的“精准打击”吧。

 

 

【6】@迢书

与其说罗翔老师这个人屁股歪,不如说刑法学这门课屁股歪。
疑罪从无、罪刑法定、从旧兼从轻……很多原则都在暗示:司法体系并非全知全能全善,虽然整体上很公允,但也需要提防个别人让嫌疑人被冤枉或惩罚过重。否则,要这些原则干啥,让警察凭感觉判就行。
同理,科普博主一谈中医,屁股就会横向受力。

 

 

【7】@亭林镇无业青年

毛姆的「写作建议」

1、你必须比观众先感到厌倦。

2、写作者的座右铭必须是:能删则删,删了再删,直达观众注意力的顶点。

3、我们作家必须研究的还是普通人。普通人才是作家更为肥沃的土壤。

4、他喜欢使用更强有力的词甚于那些悦耳的。

5、数年后我才明白,写作是一门精巧的艺术,要经过辛苦努力才能获得。

6、努力做自己没有天赋的事是无用的。

7、我为自己词汇的贫乏感到吃惊,于是带着纸笔去大英博物馆,记下奇珍异宝的名字、古旧珐琅的拜占庭式颜色、织物给肉体带来的感受,然后精心构想一些句子把这些都放进去。我很幸运,没找到什么机会用这些材料;它们还躺在那本旧笔记本中,为想写废话的人预备着。

8、我想摒弃浮华辞藻,用尽量直白、不矫饰的方式写作。

9、我发现了自己的局限,于我而言,唯一的明智之举就是将目标设定在这个局限之内自己所能达到的最优秀境地。我知道自己没什么抒情的特质。

10、我琢磨着,自己似乎应该将目标定在清晰、简洁和悦耳上。

11、在作家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两种类型的晦涩,一种乃是源于疏忽,另一种则是有意为之。人们写得晦涩,经常是因为他们没有不辞辛苦地学习怎样写得明白。造成晦涩的另一个起因,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意思都不十分确定。

12、很多作家不是写作前,而是在写作时才展开思考,也就是笔杆促生了思想。这也确实是作家必须时常提防的危险。

13、人们很容易说服自己,认为某个他不怎么明白的词语包含着远多于他所意识到的意思。

14、要达到清晰,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15、简洁和自然才是“卓越”最真实的标志。

16、悦耳是我提及的三种特征中的最后一个,相当多的读者以及很多令人尊崇的作家都缺乏这一品质。

17、语词有分量、有声响、有外表,只有考虑到这些,你才能写出优美动听的句子。

18、我不照自己的愿望写作,我照自己的能力写作。

19、牵强的、陈旧的,甚至做作的词,只要比直爽的、明确的词好听,或者赋予句子更好的平衡感,我就不会认为它不合适。尽管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向动听的声音妥协,却不应该对使意思模糊的词让步。

20、我想作者最好就是具有比读者更强的厌倦机能,这样就能在读者之前体察到厌倦了。

21、人们一旦努力形成一种文风,其后就很少能够完全自由地写作了。

22、如果你能写得明晰、简洁、悦耳并且生动,那么你将写得很完美,你将写得像伏尔泰一样。

23、好的文风没有努力过的痕迹,你所写的文字应该看起来像是妙手偶得。

24、如果我到底还是达到了从容的效果,那也只是通过艰苦的努力得来的。

25、人们应当用属于其所处时期的方式进行写作。语音是生动且变化着的;努力像身处遥远过去的作家们那样写作,只能导致不自然。

26、我情愿一个作家很世俗,也不希望他矫揉造作;因为生活就是世俗的,作家追求的就是生活。

27、在我看来,很多作家根本不观察生活,而只是从他们幻想的很多形象当中,依现有的样子创造出他们的人物来。他们就像是根据对古董的记忆绘出图案的绘图员,从来不试着去画活生生的模特。他们充其量也只能给心中的幻想以似是而非的形状而已。

28、知识分子愚蠢的偏见在于认为只有他们的知识才识起作用的。真、善、美并非那些上费用昂贵的学校、泡在图书馆或经常出入博物馆的人的特权。艺术家没有借口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艺术家如果以为自己的知识比别人的知识更重要,那他就是傻瓜;如果他不能移平等的立场愉快地面对别人,那他就是个笨蛋。

29、作家可以放心,他自己希望忘记的作品也是会被读者忘记的。

30、我把书籍放到一边,只是因为意识到时光流逝,而生活才是我的正事。

 

 

【8】@你今天长见识了吗

一句话的信息量能大到什么程度?

英国举办了只允许用六个单词的微小说大赛。和大家分享几个大赛中的获奖作品,虽然简单却感动了无数人。

- Finally spoke to her,left flowers.
终于跟她搭上话了,并给她留下了一束花。(在坟墓前)

- Jumped.Then I changed my mind.
纵身一跃后,我改变了主意。

- Birth certificate. Death certificate. One pen.
出生证明,死亡证明,同一支笔写完。
(有人理解为出生即夭折,有人理解为新生儿出生而母亲死亡)

- Sorry soldier, shoes sold in pairs.
对不起,士兵,我们的鞋子是按双出售的。

- I met my soulmate.She didn’t.
我遇到了我的那个她。但她没有。

- Siri,delete Mom from my contacts.
Siri,把妈妈从通讯录里删除吧。(母亲逝世)

- Strangers. Friends. Best friends. Lovers. Strangers.
陌路,朋友,挚友,爱人,陌路。

- Introduced myself to mother again today.
今天我又一次向妈妈介绍了自己。(阿尔茨海默病)

- She loved cigarettes. More than life.
她爱抽烟,比生命都爱。

- Painfully,he changed ‘is’ to ‘was’.
痛苦中,他把“是”改为了“曾经是”。

- You’re not a good artist,Adolf.
你不是个好艺术家,希特勒。(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 The smallest coffins are the heaviest.
棺材看起来很小,其实是最沉重。

- She was lovely.Then things changed.
她曾那么可爱。然后一切都变了。

- One candle, unattended. Only ashesremain.
一只蜡烛,无人看管,蜡炬成灰。

- I leave. Dog panics. Furniture sale.
我走了。狗狗慌了。家具卖了。

- Imagined adulthood. Gained adulthood.Lost Imagination.
幻想长大。长大成人。幻想破灭。

- Cancer. Onlythree months left. Pregnant.
癌症。三个月生命。我怀孕了。

- Nothing todeclare. Much to remember.
想说的无话。想记住的太多

- New start. New you. Not you.
新的开始。新的你。却不是你。

- Relationship expires; leaves a bitter aftertaste.
恋爱过期;苦味犹存。

- She’s his love; he’s her wallet.
她是他的挚爱,他是她的取款机。

- They livedhappily ever after. Separately.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分别

- First Friends.Then Lover. Lost both.
分手之后,无法做朋友。

- Two wives, one funeral. No tear
他的葬礼,两任妻子,无人流泪。

- Tow lovers. One parachute. No survivors.
一对情侣。一把降落伞。无人生存

- ‘I love you too’ she lied.
“我也爱你。”她的谎言。

- He loves her,they’re just friends.
他爱她。他们“只是朋友”。

- Fantastic weekend. Then he never called.
美妙的周末。没有然后了。

文/不爱吃豆角

 

 

【9】@金黄色小说家

很多年前在豆瓣上看过一篇文章叫《冰岛中文》,讲一对冰岛夫妻得到了一本中文字典,于是开始自学汉语,但由于没有专人指点和系统教材,学习成果愈发天马行空,最终生成了一种完全游离在意义之外的语言。浪漫的事情发生了,这对夫妻是世界上唯二两个掌握这种语言的人,他们就这样用这种几乎是由自己发明的语言进行对话,不为别的只为“好玩”。长大以后才明白这个故事八成是假的但却展示了“关系”的实质:我们共享的一切秘密、脆弱、阴暗面组成了仅仅由我们所掌握的语言,我们对这种语言如此熟悉,以至于难以理解关系以外的人,难以被关系以外的人理解,难以走出这个小小的世界。

 

【10】@tombkeeper

辟谣是比较理直气壮的事,但揭穿“正能量”的谣言,会感觉有一点亏心,还有一点害怕。这病治好了,就迈向新世纪了。

 

 

来源:新浪微博 由 喷嚏网 综合整理 

 

【无需App在移动设备上看喷嚏】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喷嚏网址即可:www.dapenti.com ,推荐chrome浏览器。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登陆
蜀ICP备11003155号-1 有害信息举报

特别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